close

        在美國帶孩子有一件事不能不知道,那就是遊戲約會(play date)。所謂的遊戲約會,顧名思義就是因為要讓孩子遊戲而設立的約會。多大的孩子可以從事此活動呢?說來還真有點難思議,有的媽媽讓三個月大的孩子就固定聚會,有的可是打從出娘胎之前就在媽媽肚子裏相聚了呢!這一切都是因為現代人孩子生的少,孩子要找玩伴不容易,而現代媽媽們又很重視孩子的社交發展,於是這種遊戲約會因應而生。

這種遊戲約會的設立看似只是讓孩子們玩玩,打發時間,但卻蘊藏了人類社交行為的高度複雜性與技巧。此話怎講呢?當孩子還是小奶娃時,他們的遊戲約會當然是完全由媽媽來決定,媽媽愛跟哪家媽媽聊天,那麼他們就得跟那家的小奶娃混。當然這些媽媽們之所以會聚在一起也需要某種同質性,譬如說兩三個媽媽都同樣是餵母奶的或都沒有上班全職在帶孩子的,或她們帶孩子的理念很相近,或她們家大一點的小孩都上同一所幼稚園,她們彼此之間互相輪流帶孩子去學校等。這個階段,小奶娃聚在一起除了喝奶睡覺就是盯著對方發呆或吐口水泡泡。

但是等小奶娃大一點會爬會走,會表達自我,或明白點說,會搶玩具或打人時,這原本平和的關係就會起點變化。這時候媽媽就會找和自己孩子體格和個性較相近的孩子來遊戲約會,否則一個孔武有力的一歲小子和一個害羞內向還不大會走的一歲小娃在一起肯定是弄得媽媽們神經緊張,有時甚至是不歡而散。這時,媽媽們如何處理孩子在遊戲約會的爭執也是很關鍵的因素。因為孩子這時還小,媽媽們體內想保護幼子的荷爾蒙還很高漲。如果一個孩子打了另外一個孩子,打人孩子的媽媽沒有馬上制止,那肯定是惹得另一個媽媽滿心不悅。若是當場打人孩子的媽媽不在場,妳要如何處理這個情勢,也是一個大考驗。處理時說話的方式語氣都關係到妳與另一位媽媽未來的關係。有的媽媽會很就事論事的告訴這小娃兒不可以動手,小朋友要相親相愛。有的媽媽則因為心疼自己的孩子被打,而語帶責備對一歲大的孩子訓斥起來。這樣日後要再有遊戲約會的可能性恐怕就不高了。在這方面,我發覺美國人是比較會處理這種情形 相較於我們中國媽媽嘴上說:「沒關係!沒關係!一轉身又去向別的媽媽告狀,美國人過了就算了。若是這種緊張局面一直出現,她們就會開始疏離,雙方各自心知肚明,等孩子大一點再試試看是否可以玩得來。

遊戲約會最重要的是父母心胸要放寬大。不要小孩子打打沒事了,反而成大人開始另一場戰爭。而且若是孩子個性與行為表現相差太遠,就算媽媽們多麼聊來,也不要勉強孩子玩在一起。我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在一歲多出現許多侵略性的行為。當她來我家,我的兒子好意拿玩具與她分享,她的反應卻是一把抓起那玩具便往兒子臉上砸,然後自己拿著那個玩具跑到房間的另一角。我當時拿著錄影機在錄他們,也著實嚇了一跳。兒子只會愣愣地站在那兒,不知這是怎麼回事的表情都讓我錄了下來。他當時也沒哭,但他事後開始很怕與他大小相近的孩子靠近他,因為他大概認為與他差不多大小的孩子都暗藏危險。不管我怎麼安慰他,他保證他不會再被打,他怎麼就是不肯再和朋友孩子玩。小小一歲半的人,一看到曾經打他的小玩伴出現,便小腦袋直搖,要我把他抱高,或嘰嘰哼哼地要我趕快帶他離開。於是我和朋友的相聚只能限於電話上聊,無法見面。但朋友的另一位媽媽朋友可就與我想法不同。她大概認為孩子玩在一起,打打鬧鬧難免的,於是不管自己兩個女兒被那個小女孩咬了幾回,還是每個星期都把孩子往朋友家拖。當慘不忍睹的咬痕又印在她女兒的手臂或臉上時,她還故作一副輕鬆樣,說以後兩個孩子因童年被咬的創傷要看心理醫師的帳單要寄來給朋友。但媽媽玩笑歸玩笑,兩個被咬的孩子一有機會就對咬他們的小女孩咬牙切齒地說:「我恨妳!我恨妳!」事情輾轉八卦傳到我這來時,我心想這真是世上最不必要的遊戲約會啊!

        另外遊戲約會時父母真的要嚴守「不比較」這個金科玉律。我們中國人比較不注重孩子的個體性,常拿差不多年齡的孩子來比較,比孩子的身高體重,孩子多早走路,開口說話,吃怎麼樣,拉如何。反正什麼可以比就出來比比看。如果這麼愛比,在心裏比,自己知道也就罷了,還要拿出來說,甚至出主意,那可就犯了兵家大計。我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到一歲半還沒開口說話,要表達自己時都用啊啊大叫。這時和她頗要好的朋友,則自動診斷這個孩子說話機能有問題,要帶去給醫生檢查,因為她自己的女兒在那個年齡已經可以對答如流了。我的朋友一聽此話,心中很不舒服,覺得她的好友在暗諷她的女兒有問題,於是便打電話給我要我主持公道。我將她安撫了一下,告訴她別急,孩子開口說話有早有慢 等他們長大到青少年時,誰在乎他們十二個月就會說話或三歲才說話哩!也許那時我們巴不得他們是啞子,省得整天頂撞父母。她聽了以後大概心寬了一些,我以為一會兒就沒事,當然她的女兒後來也開口說話了。但幾年以後她談起這件事時,對當年她朋友所說的那些話還是耿耿於懷,我才知道這件事對她的創傷有多大。

        我的朋友貝蒂是個美國人,她就確實做到不比較這件事。落實到什麼地步呢?她連自己的孩子都不比較,貝蒂本身是個演員,個性活潑開朗。她兩個女兒一個安靜害羞,一個熱情大方。有一次我們在學校遊樂場看孩子玩,在場的父母開始聊起來。當有一個父母問貝蒂她兩個孩子的個性時,貝蒂說:「兩個孩子有她們各自的特性,我不會希望那個害羞的孩子變成不害羞(I don’t want her NOT to be shy) 那是她天生的氣質。我也不希望另一個變成安靜穩重。我只希望她們快樂。」當貝蒂這麼平靜篤定地說出她的想法,她那害羞的女兒正在邊上靜靜地玩沙,回頭對她媽媽說了些話後,又回去認真地玩。當時陽光照在小女孩金色的頭髮與快樂的臉龐,我真地從她身上感受到一股與世無爭,靜靜的喜悅。我想我們當場的父母對「不比較」這件事都有了更深一層的感受吧!

        時序進入十二月了,孩子們入學也有兩三個月了。當學校下課,爸媽來接孩子時,可以常聽到那些三四歲的小朋友說:「媽,我要Andrew來我們家一個遊戲約會(playdate) 媽,我們可以和Bryan去公園playdate一下嗎?」這時小人兒已經開始自己主宰他們的社交生活了,媽媽當初自襁褓時就替他們安排的玩伴可能並非他們的上選了。如果你問他們為什麼要邀那特定的孩子來遊戲約會,他們可有一大堆充分的理由。譬如兒子就曾告訴我,他和Andrew一樣長大要當消防隊員去救火,而Bryan和他都喜歡火車。但要BryanAndrew在一起遊戲約會的話,他們倆人就不會玩在一起。真是人小鬼大!這時便見兩個媽媽低聲討論可行時間與地點。為什麼要小聲討論呢?因為誰也不想得罪上次遊戲約會配對效果不佳的玩伴,或因太大聲而招來不想邀約的玩伴啊!你說這是不是可以媲美聯合國外交事務的複雜度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mabe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